越回忆越模糊的七月

2023-08-05 16:44 | (license)

main

​ 现在是北京时间 2023 年 8 月 5 日下午 2 点,外面太阳很晒,但还不至于开空调,旁边放了一杯刚煮的咖啡(最近在家很少冲咖啡,买的豆子都放久了),空气中只剩 Florence 的键盘打字声、某个日语歌手的歌声和风扇摇头吹动的呼呼声,这是不是也是现在大家追求的白噪音呢。

​ 最近想把自己每个月的生活都稍微记录一下,因为不回顾一下似乎会忘掉自己是怎么活的,也想把一些暂时的心里所想给记录下来,记忆总是越回忆越模糊的,每月回顾也不是真实的样子,只是想把在自己脑海里的印象给留一份快照罢了。

炎炎夏日

​ 7 月,以前学生时期很喜欢,因为代表着暑假刚开始,但是工作以后,就只单纯觉得热而已,而且如果是出去玩的话,就到处人挤人了,大家都像按命令行事般地按时出游。

​ 过去一个月里,最大的突破应该就是游泳了吧,之前一直只会憋一口气蛙泳,而现在稍微学会了点仰泳和抬头蛙,要是能快点学会换气的话那就更棒了。泳池是在租房的小区里,恰逢暑假,白天去就会有很多小孩子,但晚上去的话感觉少点意思,似乎游泳就该伴随着炽热的太阳一起,感受着水面上火辣的光照和水底的清凉相互冲撞,一周的工作烦恼就会消失。如果可以的话,真想一直仰漂在水面上晒太阳 XD。

电影

  • 记忆 2021

    这电影最开始只是听过,知道是来自泰国的阿彼察邦导演的新片,但没想着要去找来看,谁知道今年居然在国内上映了,便和 Florence 一起去看,排片真的少啊,得亏影迷们自发式吐槽推广 — “专治失眠,在电影院睡个好觉。” 中国大陆的票房居然成了 「记忆」的全球上映国家/地区中的票房第一。以往的 “纯正” 文艺片都是会让人看睡的,在电影院中睡醒还会有点愧疚感,但 「记忆」似乎就是想让观众一起睡觉,里面的各种环境音和白噪音都好睡得不得了,要不是那围绕的巨响,可能我也会睡着过去,Florence 在我旁边睡着还落枕了嘻嘻。

  • 阿黛尔的生活 2013

    紧随的第二天,就和 Florence 在家看了这部电影,也是之前就听说但是一直没看的,来自法国的拉拉电影。可能是从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开始,就还挺能接受 LGBT 相关的作品了,也有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燃烧女子的肖像」这些优秀的新作品。但是对于本片,虽说描述一个少女的爱情和成长经历,还蛮细腻的,但是其中的好几段性爱戏会让我觉得是不是有点太。。。男性视角了?看完之后一看导演果然是男的。(个人感觉里面阿黛尔的演技比蕾老师的好

  • 芙蓉镇 1987

    去年买的碟,终于在今年看了。能够直面历史且批判极左思潮和政治运动,对人物的讽刺力度也是杠杠的。让我比较喜欢的是导演不是对宏大虚无的某个形象批判,而是着墨描绘被大环境影响的独立个体,这种手法更能引人思考,这或许不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事,而是整个人类社会都会不断轮回的事情。个人感觉这里面,刘晓庆以及徐松子的演技都很棒,都能把角色该有的情绪和性格演绎出来,而姜文倒没有很大的亮点。看的第一部谢晋导演的作品,期待之后碟影发行的「高山下的花环」

  • 偶然与想象 2021

    文本功力好强,三段短篇故事,各有精彩之处又能围绕着 ”偶然“ 和 ”想象“ 融为一个整体,就像短篇小说集那样,又有电影艺术独有的视听语言加持,比如第一篇故事最后的变焦转场。很喜欢这样的作品,上一部有类似感觉的是李沧东的「薄荷糖」,说来也很巧,看李沧东的第一部作品是 「燃烧」,看滨口龙介的第一部作品是 「驾驶我的车」,这两部都获得极高的赞誉,但是我自己在第一次看的时候没有很 get 到,虽然我知道是好作品。但第二次看他们的作品 「薄荷糖」& 「偶然与想象」的时候,就能看懂一部分(不要说自己能看懂任何作品东西)而且很喜欢。感觉滨口龙介在未来十年会有更高的成就啊。

  • 黑楼孤魂 1989

    这部是国产恐怖片,Florence 不敢看,就拉着同事一起看了(观影过程反而被同事吓到了,电影吓他,他吓我)本来预期蛮低的,想着国产 + 恐怖片不就冤魂报仇,最后是车祸醒来/精神病吗?(结果还真是)但它比较让我惊喜的是,在杜比立体声的加持下(据说是国内首部立体声电影),恐怖氛围很到位啊!枪麦与灵异的碰撞、纸钱和美元、戏中戏的元电影属性、组装麦克风的一系列剪辑,再加上 「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的变调还有鬼魂的第一视角镜头,观影体验很棒。当然这里的冤魂,背景也是来自于文革,里面的台词 “国家都疯了,何况人呢?”使得结尾的精神病臆想,显得更加讽刺,再看看影片的上映年份,似乎这恐怖片一点都不恐怖了,最恐怖的是人类本身而已。(似乎这部片子就是“中国特色”恐怖片的源头

  • 芭比 2023

    看该片前期路透图,以为是单纯的那种 “惨遭真人化” 的电影,毕竟造型都很夸张,但去看了之后发现还可以,就电影本身来说的话,质量中规中矩,有点现代歌舞片的样子,但是人物塑造还是差点意思,作为一部商业片,里面好几条线,芭比线、肯线、母女线和美泰线,似乎想讲的东西挺多,但是最后又没哪个讲得比较好。作为 “女性电影” 来说的话,看过简坎皮恩的「钢琴课」「犬之力」之后,就真的觉得本片质量不太行。但同样的作为商业片,它能让更多地人觉醒平权意识,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地方只能用很直白的方式来呈现了。现在网上也很多人对这部电影有争论,认为它加深了男女对立啥的,但其实它已经很温和了吧,里面有展示极端女权的世界(开始的 Barbie land),极端男权的世界(Ken 从现实世界回去后的 Kendom),很明显都是导演用夸张的手法去讽刺,更多地是引起观众的思考,去思考怎样的一个社会才是和谐的呢?是女性掌权还是男性掌权呢?又或者说引起矛盾的根本不是性别,而是。。。?而且如果将 Ken 看作是现实世界中的 “女性” 似乎也是 make sense 的。 不要尝试在一个作品中寻求答案,作品只是抛出问题,答案是很主观的,多去思考,多去交流,求同存异,这才是创作者们希望观众去做的事情。(买票时没留意看,买成了国语版,真的是救大命

  • 极度空间 1988

    以前只看过约翰卡彭特的一个作品:「怪形」,很喜欢的一部怪物片,自己看完后又安利其他人一起看了几遍。终于这次又想起看卡朋特的其他电影了。本片给我感觉是太硬设定了点,男主登场就是为了讲这个故事的样子。但它的配乐也和「怪形」的一样好带感啊,以外星人来讽刺消费主义,看清各种商品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这不也很适用于现在的中国吗,里面长达 7 分钟的两位男主互殴也很雷人,第一次看这么长的打斗段落(在一个场景)也有人说是代表着 “唤醒另一个人的意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个本人很喜欢的品牌名字也来源于本片:Obey

  • 奥本海默 2023

    今年的 “芭本海默” 梗玩得很火热啊,源自两部看似截然不同的影片,但上映日期相同导致的反差感。也导致了似乎「奥本海默」似乎不太需要怎么宣发(跟着芭比就对了。本片是诺兰电影中文戏较多的一部,毕竟是传记片,改编自原著《奥本海默传 : “原子弹之父”的美国悲剧》,没有什么之前诺兰电影的高概念,个人还蛮喜欢的,上一部「信条」看得我后半段直接在电影院里睡着了。。。其中比较想说的就是导演的功力,就比如原子弹爆炸那场戏,在大家都知道结果的情节中还能调动起观众的紧张情绪,真的很厉害。整部电影的表面观感会让我想起 「公民凯恩」「曼克」,拍传记片就把这个人的经历拆开重组。卡司方面,可谓是大牌云集,基莲的表演很出色啊。看的是 35mm 胶片版,一些胶片的划痕已经右上角的换片记号,体验很棒,等内地上映后再看一遍 IMAX 版。

​ 7 月初的某个晚上,翻开了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据说是他的首部作品,看完之后就把脑海里几个关键词拼起来填入豆瓣的记录里 “非线性叙事的孤独感”。

​ 一周过后,在书架上看到了之前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夜》,便读了起来。里面比较喜欢的一句话是 “我们在遭遇不幸时才会更强烈地感受到别人的不幸。”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感觉里面的情感和诗意都倾泻出纸面来了,作为一个社恐来说,对“幻想家”真的感同身受,但又没他那么能说能想。啥时候也去看看圣彼得堡的夏夜吧。

​ 又把目光扫视书架的时候,一个名字进入了我的视线,回想起了看王家卫「花样年华」片尾致敬的一个作家:刘以鬯。之前 Florence 买了他的 《椰风蕉雨》,是一本 “南洋故事集” ,收录了作者在南洋时期所创作的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说。目前看完了前两篇中篇小说,《星加坡故事》和《蕉风椰雨》,个人更喜欢第一个故事,也和 Florence 聊过,第一个故事更像是把镜头对准了某个时期的某个地方的一组故事那样,而第二个故事则更架空一点,虽还没看完其他的小说,但已经很喜欢刘以鬯的笔风,充满细节和意识流的叙事,能把气味和感觉带给读者。